波罗的海防线-分析

2025-02-02 20:05来源:本站

  

  

  卢卡斯·米列夫斯基著

  波罗的海三国于2024年1月19日共同宣布,打算在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边界上建立一道防线。最初的细节很少。这条防线将不包括沿海防御——波罗的海沿岸将以其他方式防御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比如反舰导弹能力和水雷。

  爱沙尼亚透露的细节最多,它估计将从2025年开始建造600个地堡,连同支撑点和配送线,耗资6000万欧元。在和平时期没有布设地雷、铁丝网或龙牙(反坦克防御)的计划,尽管必要的物资预计将在当地储备,以便在必要时快速部署。至少,爱沙尼亚还预计在边界附近的私人土地上设置掩体会遇到一些困难,这需要时间和与可能成千上万的土地所有者进行谈判才能解决。波罗的海防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值得反思其起源、挑战和运营战略意义。

  波罗的海各国国防部长确定了这条防线的两个主要起点。首先是北约在2023年马德里峰会上发表的公报,该公报确认北约将为每一寸领土而战。拟议的防线反映了波罗的海认真对待这一承诺的意图。其次,波罗的海各国国防部长也指出,他们缺乏实质性的地理纵深。波罗的海国家认为他们不能让步,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认识到,在俄罗斯侵犯波罗的海边界后,他们需要从一开始就准备好对抗俄罗斯的入侵。

  显而易见的第三点还可以补充:面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种族灭绝暴行,波罗的海各国政府不能被视为将自己的人民抛弃给俄罗斯人,它们也不想这样做。在乌克兰,俄罗斯人犯下了多起已知的大屠杀(比如在布查(Bucha)和伊兹尤姆(Izyum)),他们绑架了儿童,并迅速让他们获得俄罗斯的收养和公民身份,他们已经在被占领的土地上安置了新的殖民者,尤其是在城市里。其中任何一种都是根本不可接受的,而俄罗斯正在积极追求这三种。对于波罗的海国家来说,放弃土地就意味着放弃人民——尤其是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这两个国家的人口集中在边境附近或离边境不远,比如纳尔瓦和维尔纽斯。在这方面,拉脱维亚稍好一些,因为其最东部的拉特加尔省也是人口最稀少的省份之一,总体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46人。

  防线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首先是每个国家边界的长度。爱沙尼亚的敌对边界最短,只有183英里,大部分被佩浦斯湖和皮赫瓦湖覆盖,或者被纳尔瓦河加强。拉脱维亚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自然边界分别为133英里和107英里。立陶宛的边境线最长,与白俄罗斯的边境线长达近422英里,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边境线长达近171英里。这是相当大的距离。

  爱沙尼亚计划修建600个地堡,很可能集中在佩浦斯湖南北129英里的边界上,这表明每一英里的密度是4到5个地堡——然而,防线不仅是线性建造的,而且是纵深建造的。尽管如此,拉脱维亚需要建造1116个地堡,立陶宛需要建造2758个。地堡是静止的物体,对其确切位置的了解越多,其有效性就越低。这条防线可能会给波罗的海的反情报机构带来挑战,以防止俄罗斯过于详细地识别地堡的位置。

  然而,整个波罗的海边境的掩体密度不太可能是一致的,因为并不是边界的每一部分都对俄罗斯入侵同样有用,这必然需要公路和铁路。再一次,爱沙尼亚处于最佳位置。在佩浦斯湖以北,纳尔瓦河本身只有一个过境点,尽管在河的俄罗斯一侧有公路,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近河甚至跨河的俄罗斯后勤保障。佩斯湖以南有两条主要公路和一条铁路交叉口,但也有少数几条小型跨境公路,可以用来将前进的俄罗斯军队分散在更广阔的战线上。

  拉脱维亚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各有一条铁路和两条主要公路,还有至少几条直接穿越边境的小路,以及其他通往边境或沿边境运行的俄罗斯公路。立陶宛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各有两个铁路过境点,以及多达七个主要公路过境点,两个与俄罗斯,五个与白俄罗斯,此外还有各种次要道路。这些地方很可能是掩体集中的地方。要维持几乎完全(如果不是实际上)越野的主要行动是不现实的。

  最后一个挑战是在战术意义上放置沙坑。从波罗的海边境的另一边看,掩体似乎不太可能在视线范围内,这只是给了俄罗斯人一个在和平时期侦察它们的机会,而不会有危险,甚至不会引起争议。地势较高的地方通常比地势较低的地方更具战术优势,掩体的位置可以产生射击火力,相互支持,而不是彼此孤立。虽然俄罗斯的后勤需求导致其将重点放在公路和铁路上,但波罗的海和北约部队也是如此;在防线上作战的部队也必须得到后勤保障。这些都是较低级别的细节,在实际入侵的情况下,对防线的成功至关重要。

  最后,一旦防线建成,它的作战战略意义是什么?首先,它违背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理论上偏爱的防御姿态,这是一种以机动战为前提的作战弹性防御。在机动防御中,地形(以及,隐含的,居住在该地形上的人)在作战意义上不被高度重视;必要时放弃土地,然后在以后的反攻中夺回。游戏的主要前提是创造出最好的环境,即在尽可能减少友军损失的情况下摧毁前进的敌军,所有其他考虑都是次要的。以掩体和战壕为前提的深度防御可能会提供战术弹性,但它显然认为操作弹性是不可取的。这里有明显的不相容,在波罗的海的情况下,北约已经在政治上把自己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摆脱机动防御,至少在主要的地理范围内。

  一种朝向静态作战的方向,即使在实际战术上是弹性的,防御将把重点放在向俄军后方和纵深开火,以消耗俄军和破坏俄军后勤,使俄军难以在防线对面部署兵力,更不用说直接攻击它了。然而,西方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对这种袭击感到不安——看看他们目前禁止乌克兰使用西方武器攻击俄罗斯境内的目标。俄罗斯在本国境内遭受的破坏表明,西方对事态升级的担忧被夸大了,考虑到俄罗斯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和俄罗斯民众自身相当冷漠的态度,俄罗斯车队遭到破坏、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在俄罗斯境内遭到破坏的场景不断出现,可能会促使俄罗斯民众反对俄罗斯入侵波罗的海国家的假想。

  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购买HIMARS火箭发射器和ATACMS(射程达300公里的远程制导导弹)表明,波罗的海国家至少对拥有纵深打击能力是认真的。然而,在俄罗斯大举入侵的情况下,波罗的海炮兵和新兴的多管火箭系统武库——波罗的海国家从美国订购的HIMARS——不太可能长期维持这种封锁。

  最终的希望是,波罗的海国家日益增强的准备,以及更广泛的对抗俄罗斯的联盟(其中包括波罗的海防线的建设),将足以让克里姆林宫望而却步。波罗的海国家和整个西方都不能直接控制这一决定的结果。充其量,它所能做的就是呈现出一幅令人生畏的负面后果图景,供俄罗斯考虑。如果波罗的海防线建成,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战区与北约(NATO)的战争中取得看似胜利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俄罗斯决策者的心里可能会更沉重。不幸的是,我们几乎永远无法确切地知道,因为没有办法知道为什么有人没有做某事——被吓倒了,从来没有兴趣,或者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波罗的海防线是对波罗的海国家面对俄罗斯的特殊地缘战略挑战的完全合乎逻辑的回应,尽管它将激励对抗俄罗斯人的方式,而他们的西方盟友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现自己在战术上、操作上、战略上甚至政治上都不舒服。然而,西方首选的替代方案——机动防御和可能限制对俄罗斯的打击——将在政治上、战略上、操作上和战术上适得其反,因为北约在东侧与俄罗斯作战。尽管如此,波罗的海防线应该有助于形成一种地缘战略图景,即否定波罗的海地区的胜利前景,这有望有助于诱使俄罗斯选择受到威慑。

  本文表达的观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外交政策研究所的立场。外交政策研究所是一个无党派组织,旨在发表有关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的文章,这些文章经过充分论证,以政策为导向国家安全优先事项。

  a

  作者简介:卢卡斯·米列夫斯基,莱顿大学助理教授,外交政策研究所欧亚项目波罗的海研究员。来源:本文由FPRI发布

宝贝巴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